《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0 16:12:29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水以及其它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过程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设计、体验、自己动手进行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水以及其它液体热胀冷缩性质探究的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材料,设计、体验水及其实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分组器材:冷水、热水瓶、酒精、黄酒、菜油、酱油、醋等液体,500毫升烧杯2只、1只自制的液体热胀冷缩小药瓶。

(2)、演示器材:自制的液体热胀冷缩演示仪、热水瓶、热得快电热器。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新课,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1、把热得快电热器插进灌满水的热水瓶里,水还没开时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到什么现象?热水瓶里的水怎么会多出来,这是什么原因?

2、听取学生意见。

3、提问: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启发:有的同学说是水受热体积胀大了,是真的水受热体积胀大了吗?怎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们刚才的假设呢?

5、四人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需要哪些材料?应注意什么问题。

6、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7、演示实验:在烧瓶内放进冷水,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在水中加入1~2滴红墨水,然后把插有细玻璃管的胶皮盖盖住瓶口,把一条线系在吸管上,标出水位的高度。然后把烧瓶放进盛有热水的500毫升烧杯中,仔细观察水柱发生什么变化。

8、分组实验。

同学们能否利用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实验呢?(每个组有一个装满红水的小药瓶,在瓶塞上钻个眼,穿上一根空圆珠笔芯,并在圆珠笔芯上加一个能上下移动的白色线圈。)

教师边巡视边辅导,纠正错误动作。

9、汇报:通过实验大家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把实验经过和发现谈一谈。(液柱有什么变化?这证明了什么?)

思考:“热胀”是什么意思?没有加进水,怎么体积会增大?

10、能从水的体积变化推测这盆水的冷热吗?

11、看到水受热后体积胀大,我们马上又会产生一个想法,谁能说说产生什么想法?(水受冷后体积会缩小吗?)

12、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哪位同学帮助老师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水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13、分组实验:(注意把线系在液柱的高度上)

14、汇报实验经过。

15、小结:以上两个实验证明了什么?我们知道水是液体,装同样多的水,装松一点,体积就大;装紧一点,体积就小。通过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学们看到老师讲台上的各种液体,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二)、研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启发:同学们,我们桌子上的“水的热胀冷缩的装置”,能用来研究其它液体是否热胀冷缩的问题吗?

2、液体的种类很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黄酒、菜油、酱油、醋等液体,你们想研究什么?你们小组选定了研究内容后,请把小药瓶内的红墨水与老师的液体对换,大家互相协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3、小组实验。(分组实验时播放轻音乐,音乐停,大家就停止实验。实验成功了,组长可到黑板上加一个红五星。)

4、小组汇报:描述酒精、黄酒、菜油、酱油、醋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①板书简记:学生描述现象中心词;

②指导整理:其它液体也会热胀冷缩;

5、小结:

⑴通过这些实验你认为验证了你的什么假设?

⑵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热胀冷缩现象。

⑶你认为牛奶、饮料、酒精会热胀冷缩吗?

我们这节课主要探索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热胀冷缩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运用,只要你仔细看,认真想,大胆做,就能揭开它们的奥妙。例如,路旁架设的电线,为啥总是松松地垂悬着,不绷紧?咱校园里新铺的水泥地,为啥每铺一块总留一道窄沟?家里的热水瓶盖,为什么常从热水瓶口跳起来?等等。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讨论好吗?

(三)、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做简评。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把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标签。

为全班准备:酒精、啤酒、酱油、陈醋、豆奶、果汁、矿泉水等各一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观察这瓶矿泉水,你有哪些发现?

生:里面有空气,没有装满。

师:同学们观察仔细,值得老师向同学们学习,同学们都观察到里面有空气,没装满,这难道是厂家故意装少来欺骗我们消费者?还是什么原因?你能猜猜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可能回答:热胀冷缩。

教师趁势板书:热胀冷缩。是这样的吗?用嘴巴说,老师可不太相信,那怎么办?

生:用实验证明。

二、水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水受热后它的体积会增大,温度越高,体积就增得越多,那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观察下面的两杯水,哪杯水更热,你知道吗?再观察这两个试管里的水,哪个试管里的水变化更大,你知道吗?

那么,怎样才能让现象更明显呢?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每个小组的这些工具设计出一种实验装置,能让我们的实验看得更明显?

2、学生动手设置实验装置。 强调注意事项:塞紧,不能漏水。

3、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你有没有不同的装置?既然你们的实验装置都是这样,那你们谁能说说这个装置的优点:体积增加一点,水在细管里就上升一大截,这们看得就更明显了。

4、同学们对这个装置满意了吗?

……此处隐藏7601个字……困难、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引导学生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学生的自主发挥,又避免学生的探究停顿、受阻,使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当然,指导还要因人而异,对学生熟悉的、身边常见的,较简单清楚的内容可少讲少指导一些,对一些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了解较少的,影响因素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则应多作一些指导。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前,教师先帮助学生分析这个实验的难点,教师提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若是变大了或是缩小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的问题,以点明实验设计中的难点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容器中,这个容器的容量可变大变小,这样空气的变大变小可以通过观察容器形状的变化而得知。进而引出也可以在某些容器口装上“门”,观察“门”的开关情况以了解空气体积变化的情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维大大活跃起来,找出了许多可以帮助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容器,再配以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便设计出了许多实验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水会热胀冷缩

1、教师出示投影片,然后问“为什么水会溢出水壶呢?”

2、教师启发学生:加热前,水壶里装的是满满的一壶水,但没有溢出,为什么加热后同样多的水会溢出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对于学生的假设,教师不要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可以问学生有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设计实验。

3、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设计思想,逐步引导他们想到事先准备的实验方法上。如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时,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观察,教师在瓶子里装的是红色的水,并在玻璃细管液面处作上记号。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玻璃细管内液面的高度是否变化(上升),并想一想“为什么”?

4、在排除水量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学生:水受热后体积比原来大,即体积膨胀了,烧瓶里容纳不下,就顺着玻璃细管上升了。

5、教师请学生解释“炉子上被加热的水壶水为什么会溢出?”

6、教师提出:“如果水壶里的水没有装满,加热后会怎样?”

7、教师提出:“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如果水受冷,体积又会怎样呢?”

学生观看投影片,由学生发现水溢出的现象。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把学生讲的几种可能逐一提出来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兴趣。

在教师的帮助、启发下,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四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烧瓶里的水比原来“多”了。这时,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指出:实验中没有往瓶中加过水。

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水受热体积会胀大。

学生解释。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明白:由于水受热会膨胀,水面会上升。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概括出科学结论: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和冷缩的性质。

活动二: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会热胀冷缩

1、教师问:“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例如我们周围的空气?”

2、由于空气是无色透明的,不能直接观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如何观察空气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空气装在密闭的可形变的透明容器内来帮助观察。分析各种加热或冷却的方法。

3、教师就可以提供大量有结构的材料(塑料瓶、大针筒、保温瓶、气球、塑料袋等),让学生选用。

4、实验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5、教师小结,并重点指出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大的多。

6、教师进行倒喷泉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积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推理,巩固已经学过的科学知识。教师出示倒喷泉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推测该怎么做,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实验,验证学生推测的结论。

学生自己推测,让他们模仿刚才的实验去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

学生模仿研究水的热胀冷缩的方法进行空气是否有冷缩性质的实验,验证自己推测的结论。

学生实验以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共同议论得出结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推测实验结果。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1.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问题—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教学准备:

量杯、试管、试管夹、热水、常温水、凉水、气球、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讨论推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板书课题)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1)讨论研究试验的方法: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怎么能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师生交流,确定方法。)

(2)小组活动:(试管上套上一个气球)观察试管中空气受热后体积有什么变化:观察空气受冷后体积发生什么变化(可将试管放入凉水中进行实验)。

(3)小组就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交流。

(4)小结:

通过书上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5)师:通过实验,我们明确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大家注意到没有,空气和液体岁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他们在实验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思考交流,再汇报:空气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明显,实验反应速度更迅速。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拓展环节

1.踩瘪的乒乓球怎么做能复原?

2.为什么夏天的自行车车胎不能把气打得太足?

(学生自己证明)

三、本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自行总结)

板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受冷 体积缩小

空气 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