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之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黔之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黔之驴》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全文,各累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三成语,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翻译,理解文章内宾。
2、由“庞然大 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引出文章寓意。
三、教学设想及准备:
1、让学生对作家、作品做简要的了解,反复诵读,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2、通过投影,结合自己思考题,引发学生对黔之驴的新解,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左传》中成语故事“外强中干”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结合注释试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理解文章的寓意。
(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先自读,然后分段朗读,及时正音)(5’)
三、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文学成就包括多方面,有论说、寓言、传记、游记等。
四、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记下有疑问处,互相讨论质疑(10分钟后比较自学效果)。
五、根据译讲要求,翻译全文。
1、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驴子的反映和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简析:“庞然大物”是经虎的眼光来显示它的心生畏惧,“以为神”更是敬畏之至。“蔽”、“窥”、“稍”更反映老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理。“终不敢搏”可见虎之谨慎,“稍稍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可见虎之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2、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试从好事者、驴、老虎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五分钟后各抒已见。
比如,首先可以黔之驴真的没有用处吗?为什么称船载驴以入的人为“好事者”呢?你为驴子感到悲哀吗?你又为老虎感到骄傲吗?
简析:
(1)黔之驴并非废物,而是“虎落平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若在内地它吃苦耐劳可负重千里。
(2)“好事者”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没有能使驴子进入“用武之地”,“止增笑耳!”
(3)老虎,我为你骄傲。“你”胆大、心细、勇猛而不失谨慎,无论外物是如何貌似强大,“你”毫无畏惧,善于斗争,所以能取得胜利。
(4)驴子,我为你悲哀。无论是做人还是驴,都要有自知之明,徒有其表,名不符实,轻举妄动逞英雄,只会落下可耻的下场。
六、课堂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这则寓言对你的启示。
附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好hào窥kuī载zài驴:黔无驴庞然大物一鸣再鸣蹄之
载以入:连词“而”虎:以为神且噬已觉无异能技止此耳
以(之)为神:介词“把”,“之”代指驴寓意:辛辣的讽刺了貌似庞然大物,实以为且噬已也:动词“以为”则外强中干,遇到困难就黔驴技
蹄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穷的人。
益习其声:益“更加”,习“习惯”
《黔之驴》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
《黔之驴》是七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文言文,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文言文所表现的重视德行、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如:蔽、窥、稍、憫然、狎、跳踉等,翻译全文。
(3)理解本文的内容即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和本文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
(1)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自己试译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归纳出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善于年个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三、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四、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对心理和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一定记得有这样一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我想这首小诗为身在南国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雪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篇比较著名的文章《黔之驴》,看看作者又会给我们哪些惊喜和启示。
2、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二十一岁登进士第,三十一岁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等执政,他参加了王叔文的集团,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时他和王叔文,刘禹锡等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罢宫市,免进奉、擢用忠良、贬谪赃官等,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大事。王叔文执政不到七个月,因为遭到宦官和旧官僚联合反攻而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宪宗元和十四年,死于柳州,年四十七岁。所以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就是“柳柳州”。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以后的作品,有些是采取寓言的形式,讽刺了当时腐败的政治和社会。文章短小警策,含意深远,表现了杰出的讽刺才能。《三戒》是著名的讽刺小品,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这三篇寓言,深刻有力地讽刺了封建剥削阶级丑恶的人情世态。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韦应物并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 ……此处隐藏12114个字……
三、教学过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r>
4、总结课文内容
四、当堂反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好事者( )庞然大物()远遁( )
窥之( )稍近益狎()跳踉( )以为且噬己也( )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憖憖然()他日()虎大骇()益习其声()驴不胜怒()计之曰()技止此耳()
三、填空。
1.《黔之驴》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代文学家。黔,地名。
2.古代散文,简称古文,是和______相对的文体。唐朝______、_____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
四、认真阅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br>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蔽林间窥之()
⑵远遁()
⑶以为且噬己也()
⑷蹄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4.把第二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各层大意。
5.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6.这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五、拓展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
⑴未穷青之技
⑵秦青弗止
⑶自谓尽之
⑷乃谢求反
⑸于:①薛谭学讴于秦青
②饯于郊衢
⑹之:①未穷青之枝
②自谓尽之
1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薛谭乃谢求反
14、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
⑴遂辞()归⑵饯()于郊衢
⑶()抚节悲歌⑷薛谭乃谢()求反
15、填空。
⑴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
⑵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
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黔之驴》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掌握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准确背诵第一段。
考点第一段的重要字词句。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确定目标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实验导入/直观展示/复习导入/其他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小组学习/学生质疑/学生反馈/教师引导/其他
(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讨论/学生答疑/教师答疑/其他
(四)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方法:学生展示/学生归纳/当堂训练/纠错提高/教师小结/其他
作者简介
自学指导一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不会的字音做上记号。
2、解决不认识的字。
3、大声朗读课文。
4、个人展示朗读。
自学指导二
1、小组合作译读第一段
要求:重要词语一定要单独翻译
翻译过程中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
翻译完后,小组自己设计展示方案展示。
2、背诵第一段
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背诵展示
当堂检测
学生出题,学生答题。(所学的重要词句)
李莎
《黔之驴》教学设计11学生通过对前一环节虎和驴两种动物的形象特点的细致分析,领悟寓言的深刻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还能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拓展环节续写寓言故事。这一环节时间安排合适,但所提要求还不是很具体。续写寓言故事应往哪个方向动笔?既然续写的是寓言故事,那么所写的也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学生若写的并不是寓言故事,应如何评价激励?在学生回答时我并没有将这些问题处理好。
最后小结学习得到的启发,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共勉,安排作业。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黔之驴》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2、探究这篇寓言的寓意,并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虎、驴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来探究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熟悉文意
1、朗读课文,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声音响亮。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熟悉文章内容。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层层深入地理出老虎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概括老虎的形象。
2、发挥想象,绘声绘色讲故事。
3、明确写虎的作用。
4、概括驴的形象。
四、了解背景,探究寓意
1、学生多角度谈启示。
2、介绍背景,探究寓意。
3、用所学的三个成语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有所创新
1、奇思妙想编故事《黔驴新编》。
2、课外积累:收集带有“虎”字的成语5个。